2025延时服务纠偏!别再变加课,孩子的快乐要给够
更新时间:2025-11-23 21:10 浏览量:2
“下午3点半放学,延时服务上到6点,回家还有作业,孩子连下楼跑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本是解放家长的好事,怎么变成变相加课了”。2025年秋季学期,课后延时服务的“变味”争议再次刷屏家长群。一边是双职工家庭对“接送难”的刚需,一边是孩子自由活动时间被挤压的现实,这项初衷暖心的民生工程,在部分学校的执行中偏离了方向。
好在教育部2025年11月最新出台的教师减负八条措施,给延时服务划清了明确红线:严禁利用课后服务刷题备考、讲授新课,不得强制学生参与,还明确教师可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服务情况与职称评定挂钩。政策的核心导向很清晰:延时服务要回归“托管+素养”的初心,既解家长之困,更要还孩子玩耍与成长的空间。
一、政策初衷:本是“家长省心、孩子受益”的双解方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课后延时服务成为破解“三点半难题”的关键举措。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已达99%以上,超80%的学生参与其中,有效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娃难”的痛点。2025年秋季全面推行的“5+2模式”更是细化到弹性时段设计,家长可按需选择作业辅导、兴趣社团或自由活动时段,完全自愿参与。
从政策设计来看,延时服务的内容本应丰富多彩。教育部明确要求,服务内容要涵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实验、兴趣社团等,重点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让放学后的两小时成为孩子发展兴趣、释放天性的黄金时间。更贴心的是,2025年9月起实施的新规明确,课后延时服务费由财政全额承担,家长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真正体现了普惠性。
现实中,孩子对玩耍的需求从未被满足。中国儿童中心调研显示,上学日儿童日均外出游玩时间仅45分钟左右,远低于作业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延时服务的初衷,正是要填补这段“看护真空”,让孩子在集体中获得更有质量的活动体验,而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延长。
二、执行跑偏:别让“看护”变成“加课”
尽管政策导向清晰,但部分学校的延时服务还是变了味。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延时服务成了“第三节课”:老师带着刷题、讲解新课,原本应有的兴趣活动被压缩成每周一次的“形式化安排”;有的学校甚至暗示“全班都要参加”,让“自愿参与”变成了“强制留校”。
一位三年级家长的吐槽很有代表性:“孩子早上7点起床,下午6点10分放学,到家快7点。延时服务里老师先讲课,只留半节课写作业,回家还得做1个多小时作业,吃完晚饭就快9点,根本没机会户外活动”。这种“增时又增负”的模式,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更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小学生长时间久坐学习,容易导致注意力下降、体能不足,反而影响学习效率。
跑偏的延时服务也让教师不堪重负。很多老师从早7点半到校,到晚6点才离校,超长待机挤压了备课、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此前部分地区还将延时服务参与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让这项便民服务变成了教师的“硬性负担”,自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三、优秀样本:这些学校把延时服务做成了“快乐星球”
其实,延时服务完全可以兼顾“便民”与“育人”。全国多地学校的实践证明,只要回归政策初心,就能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江西省信丰县大桥镇中心小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构建了“作业辅导+特色课程+精品社团”的模式,作业辅导时段让学生“难题不过夜、作业不回家”,之后便是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红色文化研学、花样跳绳、科学小实验、劳动农场实践等,还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如今,该校的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不仅综合素质提升,还收获了满满的快乐,赢得了家长一致好评。
广州部分学校则推行“三段式”延时服务:16:00-16:40作业辅导、16:50-17:30兴趣社团、17:30-18:00自由活动,家长可按需组合选择。社团课程更是五花八门,足球、机器人、书法、烹饪等应有尽有,孩子能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这些优秀案例的共同点的是:不把延时服务当课堂延伸,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让孩子在课后时间里既能完成作业,又能发展特长、锻炼身体、学会社交。
四、新规落地:让延时服务回归初心
要解决延时服务“变味”问题,政策的刚性约束已经到位。教育部最新通知明确划定“三条红线”:严禁强制参与、严禁讲授新课、严禁与教师职称挂钩,同时要求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下班时间做好衔接,让家长接娃更从容。
对学校而言,关键要做好“内容升级”。一方面要科学划分时段,作业辅导重在“答疑解惑”而非“集体补课”,确保学生在学校高质量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要丰富课程供给,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让博物馆、科技馆、非遗传承人、专业教练走进校园,弥补校内资源不足。同时要落实教师“弹性上下班制”,保障合理待遇,让教师有精力设计优质课程。
家长也要理性看待延时服务。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强求学校增加学科辅导;同时要明白,延时服务不是“甩锅”,放学后的亲子陪伴、户外活动同样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地已出台费用减免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结语:教育的温度,藏在孩子的笑容里
延时服务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让孩子多学几道题,而是让教育更有温度。教育部的一系列新规,正是为了纠正偏差,让这项民生工程回归“以生为本”的初心。当延时服务不再是“拖堂加课”,而是孩子期待的“快乐时光”;当减负不再是口号,而是孩子放学后自由奔跑的身影,教育的本质就真正实现了。
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该玩的年纪尽情玩耍,在探索中收获成长,这才是“双减”政策的真正意义。期待更多学校能跟上政策导向,让延时服务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加分项”,让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你家孩子参与延时服务了吗?学校的延时服务是作业辅导为主,还是兴趣活动更多?对于让延时服务回归初心,你有哪些好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真实体验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