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伦理视域下的成长叙事——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的多维空间建构
更新时间:2025-07-23 19:07 浏览量:1
空间伦理作为当代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议题,其核心在于揭示空间生产背后的权力关系、文化差异与社会正义。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为分析戏剧中的空间伦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儿童剧《来自陌生月亮的信》通过彝族文化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并置、信件往来的跨空间互动,以及防艾主题的空间隐喻,构建了一个充满伦理张力的戏剧场域。该剧以月亮为核心意象,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与精神空间交织,在虚实交错中探讨儿童成长中的身份认同、文化融合与社会包容,体现了创作者对空间伦理的深刻思考。
一、城乡空间的伦理对话与文化融合
剧中彝族山区与城市的空间对比,构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彝族文化空间以其独特的民族服饰、音乐舞蹈和自然景观为特征,而城市空间则呈现出现代化、时尚化的图景。这种空间差异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分隔,更折射出不同文化群体在资源分配、话语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
从空间实践角度看,彝族文化的舞台呈现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通过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再现性空间”。例如,彝族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达体舞与城市街舞的互动,打破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封闭性,使其在现代城市空间中获得新生。这种文化空间的重构,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又赋予其现代诠释,体现了空间伦理中的文化平等与对话。
信件作为跨空间的媒介,成为城乡儿童沟通的桥梁。通过信件往来,山区孩子阿措罗布与城市孩子方月亮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在虚拟的通信空间中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跨空间的互动,类似于福柯提出的“异托邦”概念,即在现实空间中创造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特殊空间,让不同群体在其中体验平等与包容。信件空间的存在,消解了城乡空间的权力等级,使边缘群体的声音得以被听见,体现了空间伦理中的社会正义。
二、防艾主题的空间隐喻与伦理关怀
剧中阿措罗布作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角色设定,将防艾主题融入空间叙事。艾滋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与“污名化”“隔离”等空间伦理问题相关联。该剧通过戏剧空间的重构,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困境转化为可感的舞台形象,引导观众重新审视这一群体。
“月亮梦想公司”既是阿措罗布逃避现实压力的精神家园,也是她追求歌唱梦想的实践空间。这种空间隐喻暗示,艾滋病患者并非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具有自主意识和生命活力的个体。剧中通过阿措罗布在“月亮梦想公司”的表演,展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打破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体现了空间伦理中的人性关怀。
此外,剧中“邮筒”这一空间符号具有双重象征意义。它既是城乡儿童通信的物理载体,也是社会关爱传递的隐喻。通过“邮筒”,阿措罗布收到了来自城市的温暖与支持,而方月亮则在回信中学会了理解与包容。这种空间符号的运用,将防艾主题转化为具体的空间互动,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防艾理念,实现了空间伦理的教育功能。
三、儿童空间体验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儿童在剧中的空间体验是理解其成长叙事的关键。阿措罗布在山区的生活空间充满了自然元素,如雪山、草原、溪流,这些空间不仅是她生存的环境,更是她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月亮在城市的生活空间则被现代科技和消费文化所包围,如手机、游戏机、购物中心。两种空间体验的对比,反映了现代儿童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成长困境。
信件往来的跨空间互动,使两个孩子得以体验对方的生活空间,从而重构自我身份认同。阿措罗布通过信件了解城市的繁华与机遇,逐渐摆脱了对疾病的恐惧,树立了追求梦想的信念;方月亮则在信件中感受到山区的自然之美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开始反思自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这种空间体验的转换,类似于列斐伏尔所说的“空间实践”,即通过具体的空间活动改变个体对空间的认知和行为。
剧中“月亮”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象征,也是精神空间的隐喻。月亮本身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的光芒,这一特性被用来比喻社会对边缘群体的支持。阿措罗布和方月亮在信件中互相鼓励,共同成长,他们的友谊如同月亮般温暖而明亮。这种精神空间的建构,使儿童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能够找到情感依托,实现自我认同的升华。
四、空间伦理的戏剧表达与社会意义
《来自陌生月亮的信》通过空间伦理的戏剧表达,实现了多重社会意义。首先,该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将彝族文化融入城市空间,创作者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该剧推动了防艾关艾事业的宣传。通过阿措罗布的角色塑造和空间隐喻,观众得以深入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减少对这一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最后,该剧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通过城乡儿童的跨空间互动,引导观众思考现代儿童在文化冲突与社会压力下的成长路径,强调爱与希望的重要性。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采用沉浸式设计,结合多媒体和光影技术,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戏剧空间。例如,“月亮梦想公司”的场景设计,通过色彩明艳的舞台、憨态可掬的角色和趣味横生的互动环节,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这种空间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也增强了观众对剧中空间伦理的感知和理解。
五、结语
《来自陌生月亮的信》以空间伦理为切入点,通过城乡空间的伦理对话、防艾主题的空间隐喻和儿童空间体验的重构,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戏剧世界。该剧不仅在艺术上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融合,更在社会层面推动了文化平等、社会正义和儿童精神成长的讨论。其成功之处在于,将抽象的空间伦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叙事,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思想启迪。这种空间伦理的戏剧表达,为当代儿童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社会问题的艺术呈现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者简介
陆薇,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