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叫停!超8万中国儿童被美国领养?这其中有何缘由?
更新时间:2025-07-06 13:16 浏览量:1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跨国收养政策近期发生变化,官方明确——原则上不再将本国儿童轻易交由外国收养家庭,这直接带来了舆论上的炸锅,跨国收养这几个字的新旧故事一下又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看着那些通讯社的冷冰冰数据和民政部约束条件,话当然不能说死;可事实摆出来也利落——政府真的收紧了门槛。
对这些调控理由,可以分出好几条思路。首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成了全球最重要的儿童收养输出国之一。相关官方口径和多个独立调查数据都在说,自1992年至今,仅美国家庭通过正规申请通道收养的中国籍儿童累计已超八万名。都是名字变了、身份换了,往往还伴随一趟耗时冗长的海关流程。即便有人觉得这些孩子“凤凰涅槃”,回头一查籍贯,居然十有八九的童年故事都脱不开被遗弃、福利院、跨洋漂流这三个词。
多种因素加在一起,把中国变成了长期的“最受欢迎”弃婴输入地。手续简单,费用透明,庞大人口带来的供给量、良好社会形象,以及福利机构运行规范等等。那时美国国内的弃婴大多来自高风险家庭,比如滥用药物、超高犯罪率、精神健康状况恶劣。海外申请程序让一部分想收养健康儿童的美国家庭把注意力转向外部市场。《中美收养与儿童保护法规现状分析》(见《社会学论坛》,2022年第8期)中有一段数据库汇总,根据历年移民档案,1995年至2015年间,美国申请境外领养最多的儿童源国始终排名第一是中国,这点毫无悬念。
不过这里有个小插曲。有观点觉得,这些被领养的中国女婴其实并不是因美国家长特别偏爱女孩,只不过在上世纪中国重男轻女氛围下,本就有大量健康女婴被父母遗弃。时间拉到二十一世纪以降,很多家庭甚至主动保守秘密,不愿意提起孩子的身世。也确有反例,据传九十年代后期某省会福利院一度出现过男婴遗弃增加的奇妙数据。但这些边角料没人认真对比后来政策调整。
即便中国弃婴最初在国际领养市场上如此吃香,问题是时代变了。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社会观念逐渐松动,尤其在独生子女政策逐步退出后,弃婴率已经在明显下降。据“光明日报”2023年数据报道,十年前全国登记在册弃婴数量接近55万,到2022年末各地民政部门数据汇总约收养孤儿/弃婴15万上下。这是800%以上的降幅。关于这个,之前上海、江西两地公布的福利院床位供给与收养儿童数量对比,过去常年超负荷的场面淡了很多。
其实,这个数字下降的背后不光是“富了”,还有生育观的细微变化。以前,女婴几乎成了被弃养里的常客,现在不少省份村里的情况已经逆转,女婴在新一代家庭中的价值慢慢抬头。有的学者还专门写过论文,分析2008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与弃婴数量同步收窄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新生儿性别偏好与社会观念变化关联其实比政策宣传还要深刻。女婴被弃比例降到历史新低,那些曾经一度热衷“出口”的福利院,也逐渐减少向国际开放通道。
不过,真要说“中国再无弃婴”,那也言之尚早。一些偏远山区状况、经济薄弱家庭突然变故,弃养事件还是有。但福利系统确实补上了许多漏洞,能够覆盖的服务对象增多了,收养体系慢慢变精细。以北京市为例,2022年“阳光之家”福利院扩编后,本地收养率显著提升,空床位增多。可一边是政策调整,一边还有机构能力提升,今后再轻易大规模向外送养,实在不太合情理。
细节上分不清到底是需求在变化,还是制度变了。美国国内对中国儿童“神童”标签的热情,这几年其实也遇冷不少。有人觉得孩子从国外过来适应环境周期长,文化隔膜和归属感问题,实际比想象中难解决多了。如果再深挖那些“跨国收养美好故事”背后,有时候会突如其来钻出一点阴暗消息。比如曾有媒体披露,少数个案里孩子离开原籍后,因监护人监管不足、语言障碍,确实出现过现实困境,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不容否认,相较于早几年的放开与粗线条管理,现在的收养政策更像一把“双刃剑”。社会呼声其实也有保留意见。有人觉得国内养育条件已足够,为什么要让孩子远渡重洋?也有人暗暗苦笑:不可能完全杜绝所有问题,万一遇到极端案例怎么办?前不久涉外收养领域曾爆出西方某岛国“萝莉岛”事件,除了震惊之外,网络上还有人质疑其专业审查和福利流转机制,以至于外事部门不得不加码管控程序。虽然这一事件细节难以查证全貌,但从事实上推动了官方收紧跨国门槛。
另有一个被忽略的现实因素:国内收养需求本身在大幅增加。根据2023年全国妇幼卫生统计,育龄夫妻不孕不育发生率最高已触及20%。按最新官方数据,去年我国登记结婚约768万对,依据比例推算大致有超过150万对家庭存在直接收养需求。比起曾经“出口导向”,眼下福利机构要先考虑满足本地收养家庭优先权。广州、成都等地民政服务站近期收养申请排队周期延长,甚至出现部分弃婴因等待家庭“过剩”而快速被安置的新闻。这完全是跟二十年前完全反着来的局面,谁敢说不是政策推动的产物?
对于跨国收养政策的拓展性,国内法制正逐步靠拢国际惯例,但特殊矛盾依旧很多。按现行法律,中国对外籍家庭收养儿童后监管力弱,一旦出事,司法救济拓展至境外基本形同虚设。前些年曾有涉外收养纠纷追溯无门,个别极端个案在跨国司法合作上遇到棘手障碍,以致舆论普遍关心如何设计“安保闸门”。有分析称,跨国收养中的个体风险并不比国内收养低,若继续放任不管,未来矛盾还会扩大。
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比如,长期强调“民族属性不能成为孩童向幸福生活流动的障碍”,让被收养儿童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谁说不是?但凡送养政策过严,可能会让部分孩子错失优质成长资源。既然现在我们能照顾好本国孤弃儿童,外籍收养变成“先看自己”,倒未尝不是现实考量?
不过,对那些福利机构、实践者来说,实际情况又没这么绝对。跨国联合募捐、国际人道关注资源,有时候也促成了新的儿童救助项目。民间组织像“爱心桥梁”曾一度在四川、安徽等地促成特殊病患儿童获得海外手术援助,甚至惠及了一部分福利院里难以安置的“超龄儿童”。这些具体案例,说明了对国际收养的善意一面。可是,政策已经调紧,这些边缘人群该怎么处理,又是摆桌难题。
说到底,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基于风险防范和本国福利最大化平衡。面对外界复杂变化,中国已经拥有足够经济与社会资源承载孤弃儿童,让更多中国家庭承担起养育责任,作为一个大国这是必然之路。
只是,如果哪天国际情势变化、弃婴数量再起波动,曾经宽松的门槛还会再松动吗?可能没人敢给出肯定答复。
另外,那些曾经漂洋过海的中国孩子,他们的成长故事——在新的家庭环境下,会不会真的像大家希望那样更幸福?或者,反而会出现文化、归属上的长期割裂?这些谜团,或许还是该由时间来解答吧。
参考资料:
1. 北京商报-《外交部:中国政府调整了跨国收养政策,今后除“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外,不再向国外送养儿童,这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的精神》
2. 环球时报-《外媒关注中国调整跨国收养政策》
3. 澎湃网-《中国已停止国际收养计划?外交部回应》
4. 正观新闻-《外交部:中国政府调整了跨国收养政策》
5. 新京报网-《各地民政部门停止跨国收养工作?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