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京津冀联合乐团首次登台国家大剧院 音乐会《长城》幕后的交响与共鸣

更新时间:2025-04-21 17:06  浏览量:1

近日,由北京交响乐团发起,天津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联袂组建的京津冀联合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登台。在指挥家谭利华、天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易娟子、河北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拓鹏的执棒下,120人的乐团与100人的北京音协合唱团上演《长城》交响合唱音乐会,谱写出京津冀三地艺术家密切合作的时代交响。

“长城”作为主题串联起整场演出

这是京津冀联合乐团第一次在北京演出。演出上半场,在谭利华的执棒下,《长城魂》《长城与少年》等原创管弦乐作品相继奏响。作曲家们的旋律风格各异,有的交响性十足,有的凸显三弦、古筝等民族乐器,用鲜明的地域特色勾勒长城的壮美与沧桑。下半场,易娟子、拓鹏分别执棒演绎交响乐《长城》,以及由栾凯作曲,王晓岭、商明凯等作词的交响组歌《长城》选段。

为什么要演奏《长城》?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介绍,长城与京津冀三地都有关系,“长城”作为主题可以串联起整场演出,为的就是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河北交响乐团副团长路海燕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京津冀重要的地理标识。”

在人员构成上,北京交响乐团派出80位乐手,天津、河北各有20多位乐手加入,他们共同演奏15首作品,演出时长近两小时。李长军介绍,虽然之前三地交响乐团也有一些演出,但基本是各演各的曲目,不仅加入的乐手少,作品选择也比较松散,像这次如此大规模的合奏还是第一次。

演出结束后,河北交响乐团副团长路海燕认为,三地交响乐团这次在舞台上呈现最佳状态,演出效果非常好。现场气氛热烈,“长城精神”通过交响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振奋人心,引发了全场共鸣,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地交响乐团近年来联系日渐紧密

今年3月份,京津冀交响乐艺术发展联盟在北京正式挂牌,三地交响乐团决定以联合乐团的形式在国家大剧院“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季中举办一场联合演出。国家大剧院对这个决定非常支持,把这次京津冀联合乐团演出安排在开幕演出中。

对于京津冀三地交响乐团协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马文曾表示,三地交响乐团要在创作、人才、市场资源等领域深化合作,建立合作共建制度机制。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团长建议每年举办“京津冀音乐节”,由三地轮流承办,组建“京津冀联合乐团”,每年定期召开联盟会议以深化合作;天津交响乐提出,联盟可通过联合委约创作京津冀主题交响乐作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兼具艺术高度与商业价值的精品力作,并以联合巡演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河北交响乐团团长商明凯则提出需建立专职联络机制,确保资源信息高效共享,同时深挖区域文化历史资源,探索交响乐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来,三地交响乐团的联系日渐紧密。2020年年初,三地交响乐团隔空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在线上共同奏响《我和我的祖国》,开启了三地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全新尝试。2020年8月,在助力冬奥崇礼森林音乐会上,三地交响乐团共同向世界奉献了三场精彩的交响音乐会。

2023年年底,河北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亮相台湖京津冀新年音乐会,与京津冀观众共迎新年的到来。

而到了2024年,京津冀交响乐团又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了“同奏一支曲——京津冀交响音乐会”,受到了广泛关注。

河北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闫赛参与过2020年助力冬奥崇礼森林音乐会和2023年年底台湖京津冀新年音乐会,他说:“相信在三地音乐人的共同努力下,京津冀联合乐团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三地交响乐人从各自为战到琴瑟同奏

在参演者眼中,演出的成功除了得益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还跟近些年来京津冀三地交响乐团频繁的交流、合作息息相关。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后三地坚持“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深入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而在文化领域,京津冀三地由于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交流愈发频繁,文化共融不断走深走实。

11年来,在交响乐领域,三地交响乐人也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彼时,京津冀三地交响乐团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北京交响乐团享有“首都明珠乐团”美誉,底蕴深厚;天津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的城市之一,天津交响乐团具有多元的音乐文化并极具开放包容精神;河北交响乐团则处处显现着燕赵大地的豪迈之风。三地交响乐团如同三条河流,虽偶有交集,但是交流、合作并不多。

改变发生在2019年。当时,为了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三地文化艺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019年5月,北京交响乐团联合天津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京津冀交响乐艺术发展联盟。

自此之后,三地交响乐团联系日渐增多,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合作的成果也很快显现出来。2019年5月,京津冀艺术联盟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完成了首场“命运之谜”的演出。之后又相继在衡水大剧院、保定大剧院以及天津大剧院完成了三地巡演。

此外,三地交响乐团还建立了沟通交流机制,在艺术创作、音乐普及和乐团管理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如今,京津冀交响乐艺术发展联盟已经成立6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地的交响乐团也在谋划着更广、更深的协同发展之路。北京交响乐团已经开始着手更多的活动。李长军说,今年国庆期间,北京交响乐团将要举办台湖古典音乐节,主题是乐享京津冀,天津、河北两团也会受邀参与各类活动。同时,面对乐迷的室内乐展演,亦会邀请天津、河北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参与。

京津冀乐团联合演出“1+1+1>3”

京津冀三地交响乐团所处地域不止距离不远,还有着一些其他渊源,为三地交响乐团协作提供了一种特别的优势。

在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眼里,三地交响乐团是“兄弟乐团”的关系,三个乐团的人员年龄差不多,大家平时也比较熟悉,有些甚至在读书的时候就是同学。平时可能因为工作关系没办法经常见面,三地联合演出能加深三地交响乐团的友谊,“兄弟乐团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温暖”。

拓鹏还没加入河北交响乐团之前,谭利华和河北交响乐团已有很深入的合作。北京交响乐团有一些首席和演奏员则是从河北交响乐团过去的。拓鹏和天津交响乐团的易娟子在大学期间同是中央音乐学院徐新教授的学生,两人是师门同学。对于三地乐团的人来说,三地协作除了音乐上的交流,更加深京津冀三地乐团之间的了解。

闫赛觉得,京津冀三地交响乐是“1+1+1﹥3”,希望未来这种活动能够经常举办:下次来河北,再下次去天津。“音乐是一张名片,交响乐承担更多的是宣传推广的职责,通过三地联合演出能让更多人了解京津冀三地文化”。

讲述 联合演出让交响乐人互相取长补短

王佳是河北交响乐团乐队首席,从小便开始学习小提琴。在她记忆里,虽然三地演出已成家常便饭,但像这次三团如此大规模联合演出还是头一次。演出中,京津冀三地委约的作品轮流上演,对应三地交响乐团的演奏员轮流担任首席,舞台上的首席轮换让音乐会充满看点。三个交响乐团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从演出效果来看,三地演奏家的合作效果非常好。

演出前,京津冀团共同排练了两天。让她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一场演出要与三位指挥合作,而三个乐团演奏的作品不同,乐团指挥的风格也不同,对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

王佳说,联合演出除了让大家能够交流学习,三地交响乐团还能通过这种机会互通有无。而作为一名交响乐人,王佳还有另一番感触,“音乐扮演着黏合剂的角色,因为音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能够很好地促进大家交流、融通,最终促进三地文化的协同。”

河北交响乐团双簧管声部首席、乐队队长王强从十一岁开始学习双簧管,2000年他来到河北交响乐团,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到这种三地三团的大规模演出中。

王强记得,在排练中发生了一些趣事,声部之间因为使用的哨片规格不同,演奏员之间就经常切磋,“试一试哨片,介绍各自使用的规格,相互取长补短。对演奏风格、音色把控及处理,都会进行深入交流”。

在河北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闫赛眼里,虽然排练的时间很短,有的曲子排练了一次就要上台演出,但大家还是很快就达成默契,顺利完成演出。闫赛最直观的感受,以木管声部为例,河北交响乐团习惯的发音是柔和的,没有那么强烈的音头,但是北京和天津乐团声部首席的把握性就非常强,他们会准确地给一个音头和节拍。

表演者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观众孙乐(化名)正在台下听得起劲,虽然对交响乐了解不多,但是他觉得三名指挥谭利华、易娟子、拓鹏的风格差别还是挺大的,但又各具特色。而在表演的最后,现场观众更是一起要求返场加曲,最后由谭利华指挥执棒演奏了《我的祖国》,观众则一起激动地鼓掌合唱。“当时,我一下就感动了。”孙乐说,“《我的祖国》和音乐会的主题《长城》一样,让华夏儿女心潮澎湃。伴随着乐声响起,大家心中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实习生武昱含

统筹/孙慧丽

图片来源/主办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铁柱

场馆介绍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位于北京市东安门大街64号、王府井小吃一条街。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是直属文化部的国家剧院成立于1956年。47年来,中国儿艺在全国儿童戏剧界一直发挥着代表性、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她面向全国3亿8千...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安门大街64号
乘2、210、819路等东华门站下车
中国儿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