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诗意高原的童真叙事——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原创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

更新时间:2025-04-22 05:42  浏览量:4

《高原上的黑眼睛》剧照这是发生在皑皑雪山之下“中华水塔”三江源的故事,这是植根于高原藏族聚居区文化土壤中的原创儿童剧。当12岁的北京男孩夏天背着氧气袋,跟随援助青海的妈妈踏上隆宝草原,第一次看到高原的广袤大地时,戏剧便在文明的发现与亲近、对话与交融中拉开序幕。《高原上的黑眼睛》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少年夏天的精神蜕变,在雪山草原间,他不仅见证了藏族同胞的淳朴,收获了一群小伙伴的深厚友谊,看见了高原神鸟黑颈鹤,认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关系,也克服了自身的娇气和任性,理解了妈妈工作的意义,开始真心亲近大自然。作为一部承载着生态意识与文化交融的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不仅是对少年成长轨迹的深情凝视,更是对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诗意追寻。成长叙事:从隔阂到认同的精神蜕变夏天的高原之旅,本质上是一场跨越生理与心理双重海拔的精神攀登。初入青海的他,是现代都市文明熏陶下的宝贝:抱在手里的氧气袋象征着对自然环境的阻抗,拒绝骑马暴露了过度保护的自我矜持,拍摄黑颈鹤、发布短视频、赢得赞誉的心理需求则折射出消费视角下的功利主义的自然观。这种与自然的隔阂在与扎西的互动中不断凸显——当藏族少年策马奔腾时,城市少年的“安全”心态与高原之子的自由奔放形成鲜明对照。然而,戏剧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成长具象化为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瞭望塔上,松吉老人的唤鹤声成为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黑颈鹤的舞姿让夏天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的神性;马背之上,从害怕尖叫到感受风的速度,少年夏天完成了对自然力量的初次体认;雪山之巅,与白唇鹿的温柔对视、与旱獭的嬉戏互动,更是一场洗涤心灵的成人礼。尤其是当他在身上涂满酥油、喂食小动物、伸出小手让黑颈鹤的喙轻触掌心时,这个孩子气的动作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接触,成为人向自然递交的和解信笺,标志着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及“保护者”的身份蜕变。剧中,文化认同的建构是成长叙事的深层肌理。从拒绝酥油茶时的生理排斥,到主动学唱《尼玛树》时的深情投入;从对“北京曼巴”故事的陌生,到理解援青精神时的热泪盈眶,夏天的转变始终伴随着文化基因的觉醒。当他喊出“呕呀”回应扎西的邀约,当他在驱狼救鹤时本能地挺身而出,这些细节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汉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中自然融合的象征。剧本通过少年的眼睛,让观众看到了文明互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又如何在少年心中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生态哲思:多重维度的守护与共生剧作对生态保护的书写,深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与时代精神的传承。松吉老人是传统生态观的化身,他与黑颈鹤的对话、对草场的守护、对“卖草场”的愤怒,皆源于藏族“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这种将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体现在“给动物起名字”“用酥油味亲近自然”等细节中,使生态保护成为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觉。当他倒在驱狼现场,手中紧握的乌尔朵不仅是护鹤工具,更是守护自然的精神图腾,定格了代代相传的守护者群像。剧中的松吉老人并不是简单的符号性的生态守护者,他的人生也经历过挫败和隐痛。剧中表现了援青精神的代际传承,为生态叙事增加了时代维度。从20世纪70年代“北京曼巴”种下的尼玛树,到宋颖推广的草种技术,援青故事串联起半个世纪的生态守护史。尼玛树作为核心象征,既是高原生命奇迹的见证,更是汉藏携手共进的精神丰碑。松吉老人讲述的“虫草王”的故事,将个人救赎与生态觉醒巧妙结合——年轻的他在野牛沟被北京医生救下,放弃寻找传说中的“虫草王”转而守护草场,完成的是从“向自然索取”到“为自然奉献”的人性觉醒和认知跃升。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让生态保护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自觉。剧中对动物意象进行了拟人化处理,既是生态叙事的独特表达,也符合儿童观众的接受心理。赤麻鸭与斑头雁的幽默对话,既起到了间离效果,也消解了人与自然的隔阂,构建起平等对话的叙事空间;黑颈鹤的翩然起舞,既是自然之美的具象呈现,更是神性与人性的诗意联结;赤兔马的通灵神骏,则象征着高原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生命智慧。当夏天意识到“身上没有酥油味”便无法亲近自然时,剧本传递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人与自然的共生,始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成于长期守护的真诚付出。舞台诗学:歌舞意象中的美学建构作为“歌舞之乡”的艺术呈现,剧本将藏族文化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舞台符号。歌舞不再是简单的场景点缀,而是推动叙事的有机元素:在《迎宾歌》的欢快旋律中,汉族和藏族群众的共舞象征着文化融合;在《打酥油》的劳作歌声里,夏天的笨拙动作成为融入高原生活的仪式;《尼玛树》的清亮童声,将援青历史编织成可供传唱的文化记忆。这些歌舞段落,既保持了民族艺术的原生性,又赋予其现代诠释,让生态主题在审美的愉悦中深入人心。剧中有很多象征意象的运用,彰显了剧作家的诗性思维。“黑眼睛”作为核心意象,在不同场景中承载多重寓意:它是黑颈鹤的明眸,是高原孩子清澈的双眼,是小扎西的小黑马的眼睛,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视时的真诚目光。它既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具象化身,又承载着民族精神密码的传递使命,更在戏剧叙事中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隐喻。尼玛树的“唯一性”凸显生态保护的艰难与坚守,冰莲花的“圣洁”寓意自然对守护者的馈赠,风马旗的“飞舞”则是高原精神的视觉化表达。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起层次丰富的象征系统,使抽象的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的舞台形象。此剧在叙事节奏上做到了张弛有度,体现了戏剧建构的专业水准。夏天从初到高原时的紧张不适,到观鹤时的震撼、激动;从雪山寻药的惊险刺激,到赛马大会的遗憾与释然,剧本在情节推进中始终保持情感的张力。小扎西一心期待赛马大会上能像格萨尔王一样在12岁获得冠军,可是却因抵挡落石保护夏天伤了腿脚,朋友们都安慰他,明年还能参加赛马,可是他却遗憾地说:“明年我就13岁了呀”,转眼间又高兴地融入庆祝的人群,这就是孩子清澈的纯真。剧中对动物角色的喜剧化处理(如赤麻鸭的重复台词),在严肃的生态主题中注入童趣,形成“庄与谐”互动共生的美学平衡。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舞台艺术的观赏规律,又让深刻的主题更易被儿童观众接受,展现了创作者对戏剧美学的精准把握。随着剧终的童谣《青草来》在剧场回荡,夏天的故事已然超越个体成长的范畴,成为现代文明的寓言。他的蜕变,是人类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的精神缩影;他与黑颈鹤的触碰,是文明与自然和解的诗意象征。在冰川消融的时代语境下,《高原上的黑眼睛》以戏剧的力量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在于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真正的成长,是在生命的高原上,学会用像黑颈鹤眼睛一样清澈的心灵,去凝视、去守护、去热爱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或许就是这部剧作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在海拔四千米的精神高原上,文明的晨曦正照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编 辑丨旦增西合加责 编丨秋菊审 核丨包利英监 制丨李万成来 源丨中国艺术报原标题:《诗意高原的童真叙事——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原创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
场馆介绍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位于北京市东安门大街64号、王府井小吃一条街。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是直属文化部的国家剧院成立于1956年。47年来,中国儿艺在全国儿童戏剧界一直发挥着代表性、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她面向全国3亿8千...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安门大街64号
乘2、210、819路等东华门站下车
中国儿童剧场